水质管理
通过调节水位调控水温。春季气温变化较大,不少地区会经历由零下到零上的转变过程,若水位较浅,则容易造成水温变化过快,引起鱼的“**”或者**,导致死亡。因此,在初春仍需保持池塘水位1.8米以上,宏大诱食解毒安,同时保持水体肥度,确保池鱼不至**。待气温相对稳定后,可适当降低池水,加快池塘水温回升速度。在适温范围内,鱼类会随着水温上升而增加摄食量,加快生长。随着气温升高,鱼塘可以灌浅水,通常将水位控制在80~100厘米,这样有利于池水温度的升高。因为春季太阳照射的热力不强,由于水的比热大,如**过深,水温就不易升高,而灌浅水则易于水温升高,也利于发挥肥效和促使鱼类提早开食。开春后,解毒应激灵,一般是在水体温度达到10℃以上开始加注新鲜水,加水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。对保水力差的池塘,在加注新鲜水时,每次不可大量注入,每隔7~10天加注1次,每次加入量为20厘米左右。一次注水量不易过大,以防池水温度骤降。适当投施些**肥,也可促进池水升温。若遇连续阴雨天气,要适当增加池塘水深,以防大量雨水进入池塘,引起池水温度变化幅度过大。
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(NH3)和铵离子(NH4+)总称。氨氮是水体的营养元素,其来源主要由含氮**物的分解及水生生物和残饵、粪便、生物残骸腐烂分解产生的。氨氮过高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,也会使鱼虾等水产动物中毒,使其体表粘液增多,出血,食欲减退,抑制其生长,解毒,严重时会导致其死亡。养殖水体的氨氮含量不得**过0.2毫克每升。防止水体氨氮过高的方式有:合理搭配和投放养殖品种的密度;清塘时把塘底过多的淤泥*;定期使用氧化性改底,分解底部残饵粪便;定期加注新水或换水,培养有益藻类菌类;科学使用增氧机,氨基酸解毒液,使水体溶氧充足。当养殖水体氨氮过高时可以使用**酸产品解毒,增氧产品增氧,进而再调控好水质。